三明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三明市“十四五” 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明体〔2021〕64号

各县(市、区)文体和旅游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三明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县(市、区)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三明市体育局

  2021年12月1日

  三明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前  言

  体育产业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的开局时期,也是三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一区六城”的重要时期。为提升全市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增进三明民生福祉,挖掘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助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依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三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21-2025年。  

  一、三明市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优化环境、增强发展活力为突破口,以补齐短板为重点,以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举措,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呈现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三明市体育产业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体育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体育服务业占比有所提高,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赛事、体育文旅等快速发展,运动健康产业开始成为三明体育产业发展的亮点,全域文旅康养产业持续发挥优势,产业内容日益丰富。二是重点业态发展良好。三明市体育赛事举办频繁,国内赛事与国际赛事并重,传统赛事与特色赛事并存,已初步形成三明市体育赛事发展模式。全市累计举办国际性赛事15项,全国性赛事27项,地区性赛事1273项,开展海峡两岸赛事10场。三明市利用绿色山水优势提升赛事与旅游的关联度和粘合度,积极发展康养休闲、生态体验、文化体验与山地运动等相结合的户外生态体育产品,泰宁环大金湖世界华人山地马拉松赛、将乐国际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赛事均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三是产业融合趋势明显。三明市在推动体、旅、医、养、林等融合方面成果显著,体育产业链不断延长。把握“中国绿都•最氧三明”特色及医改、林改优势,紧抓三明市入选全国康养产业20强市的机遇,推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森林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三明体育产业,有效提升了三明市体育产业知名度,同时不断挖掘红色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与文化传媒产业融合发展。四是产业基础不断增强。三明市各项体育事业发展良好,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2.81%,提前完成且高于国家制定的“到2022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7%”的标准。全市新建综合体育馆、体育场、户外体育设施等全民健身场地面积约37.602万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财政投资不断增加,累计投入6672.06万元,开展全民健身系列运动会共448场,全市建设684个全民健身站点。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616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58平方米,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均达到100%,产业基础好。五是产业政策支撑有力。国家、省市出台了众多利好政策,为三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明市陆续颁布的《三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8年)》等文件,为三明市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健全的机制保障。六是产业环境持续优化。三明市社会经济稳步上升,重点领域成绩突出,产业环境持续优化,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品牌效应逐渐凸显。三明医改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认可和推广,生态建设成果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市,泰宁、将乐、明溪、建宁、宁化分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尤溪、泰宁、将乐、建宁上榜“2019中国最美县域”。三明市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做实苏区文章,11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的品牌形象全面打响,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扎实的环境基础。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动荡变革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第一个五年。国家制度优势、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社会大局稳定,赋予体育产业在新发展格局、新健康理念、新消费需求、新技术运用中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强的内生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力争创“五大新优势”、推动三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全新时期,我市体育产业面临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经济发展新动能、双循环格局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拉动体育消费动力源、新基建成为产业智慧化转型加速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体育强省建设成为体育资源和要素聚集区等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发展也面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特色不够突出、体育赛事品牌较弱、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体制机制不活、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政策效益释放有限、新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品质不高等不充分、不平衡的挑战;面临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整体效能的挑战;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数量”向“品质”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由“产品”向“服务”延伸的挑战;面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加体育消费新供给和有效供给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为抓手,用好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的生态优势、全民健康产业发展的扎实基础以及“五比五晒”竞赛活动的强劲势头,以体育赛事为引领,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制造、体育旅游为主体,努力扩大三明体育产业供给,激活体育消费市场,促进体育产业与医养、康养、文旅、互联网、金融等产业的互动与融合,服务“一区六城”建设,为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体育强市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      

  坚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以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三明体育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丰富体育产业形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体育产业服务质量,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使体育产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的幸福产业,将三明打造为国内一流、主客共享的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城市。  

  2.坚持任务合理分工、权责明确。   

  将三明市“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工作细化分解,明确任务目标,并对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以及监管单位,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高效运转、法治保障的体育产业规划实施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有效,稳步推进三明体育产业总目标的实现。  

  3.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互动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部门牵涉性、产业融合性特点,推进三明市体育产业、其他产业部门和体育业态的融合。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旅游等主体业态,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与医养、康养、文旅、互联网、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体育产业深度创新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三明市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力。  

  4.坚持市场配置主导、消费引领  

  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主体,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心无旁骛办实业,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优化体育产业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体育消费新需求,推进传统体育消费升级、新兴体育消费扩容、潜在体育消费释放。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健全体育消费信用体系,增强体育消费主体意识,提升体育消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坚持重点领域突破、项目引领   

  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抓手,最大限度地找准发展不平衡的公约数,整合三明体育资源,突出体育产业特色,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体医养结合、森林康养等核心领域发展,重点突出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发展,大力补齐体育用品制造业短板。同时,聚焦重大项目和载体建设,落实一批赛事活动与场馆项目,培育一批体育康养生态小镇、体育康养教育培训基地、体育产业园区等特色集聚区。  

  6.坚持开拓视野、开放发展   

  发挥福建省体育强省、明台融合发展和三明市红绿资源优势,打造良好的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引进知名的体育企业和赛事产品,以提升三明体育产品、产业、服务和市场体系水平。对标国际、国内知名体育城市,借鉴成功经验,提升全市体育产业规模和实力,使体育产业更好为三明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全面整合三明体育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运动康养、体育旅游为主,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明显提升,体育产业社会投资规模稳步增长,体育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体育场馆提质增效增值,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与青少年“体教融合”同频共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断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将三明市建设成为革命老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具体目标: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三明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占全市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力争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4%以上,体育服务业总产值占本地区体育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上,体育产业的带动就业作用逐渐凸显;人均体育消费持续扩大,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规模超过100亿元。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体育健康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全国树立“体医养融合”发展的三明标杆。  

  ——产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整合三明体育、旅游、文化、民俗等资源,凸显三明“医改”“林改”“金改”优势,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服务贸易等领域引进或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创建三明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将三明市打造成为革命老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新建一批体育产业设施和项目,基本形成三明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打造1-2个大中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扶持和引进一批体育制造业企业,力争打造1-2家全省乃至全国性的体育制造业高端品牌;新增新增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项目)5个以上,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精品目的地、精品赛事10个以上,新增一批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打造1-2条精品国家级明台体育旅游路线,力争将三明打造成为华东地区运动康养主要目的地,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体育消费环境、体育用地模式、产业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鼓励并吸引各类资本进入三明市体育产业领域。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深化明台合作,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的经济体制,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空间布局   

  遵循“整合资源、统筹兼顾、突出特色、联动发展”的布局原则,结合未来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区位交通格局变化以及域内体育、康养、文化、旅游等资源特色,积极构建“一轴两核两带四区”的体育产业规划空间布局,从而形成覆盖全域、发展全面、功能优化、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图 1 三明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一)一轴引领 

  ——体育产业综合发展轴 

  ——区域范围:沙县区、三元区、永安市  

  ——发展思路:以三元区森林度假、沙县区休闲养生、永安市生态旅游为依托,不断完善城市体育休闲产业体系,全面构建集体育、文旅、康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产业综合发展轴,带动三明全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三核驱动 

  ——体育资源配置中心 

  ——区域范围:三元区  

  ——发展思路:全面整合三明市区现有体育产业资源优势,构建三明特色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依托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万寿岩极限运动、沙溪水上运动、羽毛球联赛等项目建设,提升三明体育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全市群众体育运动的广泛发展,依托三沙生态旅游区、万寿岩风景区、清枫谷旅游景区、格氏栲体育休闲康养基地、麒麟山公园、瑞云山旅游景区等项目,推进城市体育休闲康养建设,继而联动永安、明溪、大田等地,激发全民体育旅游消费活力。  

  ——体育服务发展中心 

  ——区域范围:沙县区  

  ——发展思路:以沙县区为核心,依托沙县交通、生态、科技、区位优势,充分开发利用沙县体育场馆、丰富的城市餐饮、住宿、数字、娱乐等基础设施,大力吸引体育相关企业进入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体育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体育产业消费综合体和商业示范区。围绕沙县机场形成航空体育建设区,大力发展滑翔伞、热气球、运动型飞机等航空运动项目等培育通用航空实训基地,鼓励开展航空体育与飞行体验,打造国家级、省级航空运动赛事城市。联动尤溪、将乐、泰宁等地,拓展航空制造、航空旅游等产业,形成三明市航空体育集聚中心。  

  ——体育业态融合中心 

  ——区域范围:永安市  

  ——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永安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工业基础条件、交通区位优势和城市人居环境,着力将永安打造为集“体育”“工业”“农业”“旅游”“康养”等多种产业相融合,环城跑、羽毛球、自行车等多种体育赛事相拉动的区域体育业态融合中心。此外,发挥永安市距离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和建设自行车公园、汽车露营地、体育综合体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整合永安境内的森林、温泉、石林、矿产等“金山银水”资源优势,促进体育产业融合模式的创新、丰富体育产业融合业态、优化体育产业融合环境、变革体育产业融合体制。  

  (三)两带串联 

  ——绿色体育旅游带 

  ——区域范围:沙县区、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尤溪县  

  ——发展思路:发挥“中国绿都”优势,形成三明绿色体育旅游带。发挥森林山地、莲香花海等特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大金湖马拉松体育旅游、闽江源生态体育旅游、“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越野跑体育旅游、香溪花谷等旅游资源,新建、改造、升级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健身运动等为一体的山水特色户外大型综合性绿色体育旅游带。  

  ——红色体育旅游带 

  ——区域范围: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永安市、大田县、泰宁县、建宁县  

  ——发展思路:以“风展红旗,如画三明”为依据,形成三明红色体育旅游带。沿红军战地医院、长征出发地、抗战文化园、反围剿纪念园、水尾红军小镇、大田乡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等红色旅游风景区,深入挖掘沿线区域苏区、客家和土堡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三明市红色体育旅游带。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推出一批红色记忆体育文旅精品,积极开展体育旅游文化节,鼓励当地居民投资建设特色主题民宿,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  

  (四)四区集聚 

  ——生态运动康养区 

  ——区域范围: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  

  ——发展思路:发挥“全域森林康养”品牌优势,宣传森林康养理念,以将乐县“古镛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龙牺山森林、泰宁大金湖、龙湖峡谷景区、建宁闽江源景区等旅游资源为依托,推动三明市体育康养资源集聚,丰富和发展森林康养体育产业项目,打造一批生态运动康养基地,提升三明康养基地独特运动品质,打造生态运动康养产业闭环。  

  ——民族民俗体育特色区 

  ——区域范围:宁化县、永安市  

  ——发展思路:以宁化治平畲族乡、永安清水畲族乡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客家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为基础,加强对武术、高脚竞速、陀螺、板鞋竞速、竹竿舞、蹴球及客家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扶持和开发,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群,支持成立民族体育俱乐部,推动非遗体育项目的开发,推动民族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  

  ——休闲医养集聚区 

  ——区域范围:清流县、永安市、明溪县  

  ——发展思路:凭借三明独特的温泉资源,将养老、护理、医疗、保健相融合,优化清流富锗藏药浴医养大健康、国德老年康养中心、福惠通大健康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发挥三明“医改”优势,积极促进休闲体育、竞技体育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加强休闲医养集聚区建设。  

  ——体育制造引领区 

  ——区域范围:大田县、尤溪县  

  ——发展思路:依托三明市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医养等优势资源,以福建奥翔体育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现有体育制造企业为引领,鼓励三明相关企业向体育装备、器材等制造领域转型,大力发展运动休闲类体育器材与装备制造业,做大健身休闲、医养器材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批三明市水上、森林、山地等户外领域的体育产业亮点工程,壮大三明市体育制造业规模。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两个品牌 

  1.建设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传承三明改革创新基因, 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扎实推进三明市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推动三明市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全域全产业链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培育森林康养、研学培训、体育健康等业态,大力发展水上旅游、水上运动等水美经济,打造文旅康养胜地,结合“山水陆空 · 运动绿都”体育消费季,唱响全国“康养之城”冲锋号,让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重大改革再出发,做到老改革有新创新、新改革有新突破,为全省全国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体育经验”。  

  2.建设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   

  以满足三明市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体育需求为着力点,让全民健身工作成为三明市建设“一区六城”、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确保“六保六稳”的重要抓手,为建设“健康三明”“幸福三明”贡献体育力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抓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老年体育,培育特色赛事活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运动训练基地,促进更多符合全民健身发展方向和产业市场发展动态的全民健身业态、全民健身产品落户三明,推动体育产业项目交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大力宣传“运动是良医”理念,使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增强,推动三明市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三明社会经济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升经常锻炼人口比例,初步打造“三明绿色体育实践模式”,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体育消费人群基础。  

  (二)推进三大工程 

  1.体育消费促进工程   

  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激励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扩大各类群体体育消费空间。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增强全民运动氛围,刺激体育服务及用品消费。推动三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体育活动、团建活动,鼓励单位将体育消费作为职工奖励和福利措施。探索建立三明老年人体育健身消费体系,创建国家级职工疗休养基地,支持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及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为老年人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消费活动。  

  释放体育消费活力。倡导体育健康消费理念,通过电视节目专栏、校园专家讲座、体育明星公益性广告、体育赛事转播、科普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形式普及体育知识,传递体育资讯,增强健身休闲消费意愿。通过三明各县(市、区)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培训机构、各类学校联动,开展三明市健身体育活动。依托三明市华人山地马拉松赛、国际越野挑战赛、公开水域游泳赛、国际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国际性赛事,与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研学等领域综合联动,带动体育消费活力。  

  优化体育消费环境。规范三明市体育市场秩序,完善体育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并逐步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对三明市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助推三明市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创新三明市体育消费场景,立足“医改”优势,建设运动干预慢病防控体系,推广“运动处方”,健身咨询和调理服务,培育三明市体育消费新模式。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应用程序(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引导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鼓励三明市各县(市、区)向社会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开展“运动三明”优惠体验活动。  

  2.场馆提质增效工程  

  场馆运营管理提质。推动将体育场馆开放相关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做好统筹部署落实。加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积极参与的场馆运营管理工作机制。继续落实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动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寻求公益性和市场化的有效平衡点。推动政府投资建体育场馆由各体育部门为主管部门,部分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规范委托经营,采取公开招标筛选运营团队,将场馆预定、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推进事业单位性质经营老旧体育场馆加快机制改革。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和机构,推广体育场馆品牌和管理模式输出。制定《三明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专项资金实施细则》,以各级体育部门主体,逐步建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挂钩。  

  场馆开放服务水平增效。各县(市、区)体育场馆吸引支持各类体育项目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培训机构等文化体育组织机构入驻,到场馆组织举办赛事活动和培训。鼓励场馆充分发挥竞赛功能,通过赛事活动辐射效应完善场馆运营产业链。提升标准化管理服务水平,明确细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段、开放场地、收费价格及群众满意度评价等事项。市体育局制定统一模版,各县(市、区)场馆全部按照模版在出入口等显著位置公开年度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告。各县(市、区)场馆统筹考虑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困难,保障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身需求。积极探索体育消费券在试点场馆发放使用方面的实践, 从需求侧扩大体育场馆体育消费的措施,提升试点工作对促进体育消费的作用。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开发体育场馆场地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等无形资产,拓宽收入渠道,逐步提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运营管理机构延伸体育场馆产业链,实施“体育场馆+”战略,推动体育场馆与研学、休闲、旅游、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场馆硬件设施增值。结合实施《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场地运营和维护管理指引》,推动体育场馆创新运营机制,优化空间利用,完善业态组合,打造集场馆运营、健身服务、赛事活动、体育教育培训、文化演出、商贸会展、旅游休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各县(市、区)积极对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布局,结合现有周边的历史、民俗、自然资源等要素,与周边健身步道、慢行系统等连接,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加快推进老旧体育场馆改造,推动各县(市、区)场馆美化、优化场馆硬件环境,打造一批集生态、健身、训练、比赛、休闲、文旅于一体的体育公园。落实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推进市级公共体育文化平台升级改造建设,推动试点场馆配置完善客流监测、赛事直播等设施设备,实现体育场馆服务信息化。各县(市、区)场馆进行“平战”两用改造,强化体育场馆在应急避难(险)中的作用。鼓励各县(市、区)场馆进行节能降本改造,降低场馆能耗和管理运营成本。各县(市、区)体育场馆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健康驿站、健康小屋建设等功能机构,向群众免费和低收费提供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运动健身知识普及、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  

  到2025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满活力、运行高效、更加开放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体系,体育场馆支撑健身服务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的能力显著增强,带动全市建成5-10个体育场馆类服务综合体,打造1-2个大中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3.体教融合培训工程   

  激发主体活力。支持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社会团体联合办学,共同开发篮足排、击剑、马术、游泳、冰雪运动等体育培训活动。推进体育教育培训与“双创”结合,扶持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开发个性化、高端化和时尚化、覆盖不同人群的体育培训项目和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及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体育培训机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提高体育教育培训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龙头体育教育培训企业和金融结合,通过兼并重组和引进国外优质体育培训机构方式,开发高端体育培训业,打造体育培训知名品牌。引导体育培训企业创新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青少年培训为重点的智能体育教育场景,提供精准推送、私人订制等智能化体育教育服务。支持退役运动员发挥体育专项技能优势,致力青少年体育培训业。  

  规范行业秩序。推进体育培训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加大对体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和职业培训技术标准,联合发改、教育部门开展体育教育培训机构资质审核与评估评级。完善培训项目教练员队伍建设,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体育培训市场,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引导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引进优质师资队伍,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构建和完善考核、评估制度,优化从业人员队伍质量,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社会指导员和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培训,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工程。组织星级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评选活动,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评级标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从单纯地普及培训类服务向培训与办训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转变。  

  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和职业培训技术标准,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体育教育培训机构资质审核与评估评级。组织星级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评选活动,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评级标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从单纯地普及培训类服务向培训与办训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转变。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探索完善企业类体育培训机构申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相关条件和政策。支持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及体育俱乐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校普及体育运动技能,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推动体教结合,组织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打造体育培训平台和营地。鼓励设立体育培训创业投资基金和配套扶持资金,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以合作或低价租赁的形式,为体育培训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和配套服务。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对承担青少年体育培训、比赛的机构减半征收场地费用。落实扶持小微体育培训企业优惠扶持政策。  

  到2025年,培育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体育教育培训示范企业2个,新增星级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10个以上。  

  (三)提升四种业态 

  1.体育竞赛表演业  

  发展思路:“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打造不少于10项省、市级品牌赛事,提档升级3项及以上全国性赛事,支持培育2项及以上国际影响力赛事。鼓励三明各县(市、区)引进国内外特色体育赛事,支持本市体育组织举办、承办品牌赛事,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进而打造三明市国际品牌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特色品牌赛事、传统品牌赛事、乡村农民特色赛事于一体的赛事品牌体系。加强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定向越野、游泳、篮球等群众性体育赛事。  

  发展重点:提升三明市体育赛事运营能力,促进体育赛事提质升级。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体育赛事运营企业的合作,提升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将乐县国际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赛事的运营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增强赛事影响力;发展三明各县(市、区)的乡村农民特色赛事,推动“中国民间徒步节”马拉松活动、农民趣味运动会、“红土地”乡村广场舞交流活动等表演赛事活动的开展,提高市场化水平。  

  制定体育赛事发展规划,完善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加强三明市优秀运动员与体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鼓励三明各县(市、区)组建职业(半职业)运动队伍与职业俱乐部;加强与国内外顶级赛事运营团队的合作,组建高水平赛事运营团队,提升三明本土体育赛事运营水平,打造三明体育品牌赛事;鼓励各级政府单位、体育社会组织举办体育赛事,并根据赛事等级予以相应补助;积极促进三明市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提升三明市体育赛事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消费水平。  

  充分挖掘三明特色文化,重点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利用三明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优势,做足“山”“水”“陆”“空”文章,发挥泰宁、将乐山水赛事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其他县(市、区)打造1-2项富有特色的山水运动赛事,形成“一县一品一特色”,主动对接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家级、省级重大体育赛事,各县(市、区)积极争取承办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全运会预赛、U系列比赛、省青少年体育竞赛和国家各级各类教练员和体育干部培训班等,力争更多赛事活动培训活动落地三明,加快体育赛事表演及培训业发展。  

  积极培育三明各县(市、区)低空运动、电子竞技、棋牌、台球、击剑等符合时尚潮流的特色品牌赛事;充分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打造红色体育品牌赛事,突出三明市“绿色、红色”特色体育赛事“产业链”。  

  2.体育健身休闲业   

  发展思路:“十四五”期间,三明市力争培育1个健身休闲类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成省级以上3-5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10个以上美丽乡村运动休闲项目。此外,各县(市、区)至少发展3-5家健身休闲俱乐部,全市形成10家以上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培育1-2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健身休闲示范企业。全面推进三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增强休闲体育的趣味性、娱乐性,初步实现三明市体育运动全民化、休闲体育生活化、健身设施便利化、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组织社会化。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健身项目,推动全民健身合理布局。各县(市、区)要结合三明市特有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结合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重点引进新业态并打造一批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宿营、野外拓展、丛林穿越、爬树等具有三明特色的户外体育休闲健身项目群;同时加大对三明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骑行、健美操(啦啦操)、广场舞、棋牌、台球等群众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此外,丰富全民健身产品服务供给,培育夜间休闲健身集聚区,广泛开展夜间健身活动,引导各类健身场所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促进夜间消费。在后疫情时代,广泛开展线上体育运动项目,开发和引进休闲化、品质化运动项目,满足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扶持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化进程。深入发掘三明市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加强对畲拳、咏春拳、肩膀戏、龙舟、舞龙舞狮、健身气功、太极剑、傩舞等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扶持和开发力度,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群;鼓励各县(市、区)培育传统体育项目职业运动员,支持当地体育社会组织成立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营造民族民俗民间传统项目培训和研学消费氛围。  

  加强休闲体育设施建设,盘活休闲健身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灵活多样的健身休闲设施,合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建筑物屋顶、地下室、滨河景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鼓励发展气膜式、可拆装式、组合式等新型健身休闲设施,并开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加强三明各县(市、区)健身步道、慢行系统、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山地户外营地(基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露营公园、运动船艇码头(停靠点)、航空飞行营地、全民健康智能小屋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拉动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研学消费;鼓励三明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项目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主体,提高体育衍生消费。  

  3.体育用品制造业   

  发展思路:重视和支持三明已有体育制造企业,支持体育制造向“智造”创新发展,完善体育制造产业链条;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三明投资设立分部,确保每个县(市、区)招商引资1家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1家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高端体育健身装备制造企业。  

  发展重点:扩大体育制造业规模,提升体育制造业品质。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三明市体育制造领域的应用。做大三明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通过三明各县(市、区)政府采购、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推进“制(智)造+服务”发展,创新体育制(智)造业。鼓励各县(市、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建立或引进体育运营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和体育社会组织,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制(智)造+服务”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共同打造网络化智能制造平台,打造“高精尖”智能体育制造集群。推进三明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集聚效应;利用福建特有的海峡两岸区位优势,引进海峡两岸、国际品牌健身医疗机构,建设健身医疗综合体,整合健康大数据,开发智慧体育康养产品,为三明市民提供体质监测、创伤治疗、康复医疗、运动健身等全方位服务。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3-5家。  

  4.体育旅游产业   

  发展思路:用好三明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利好政策,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发展“革命传统+中华体育精神”的体育红色研学产品,深入开发“红色+旅游+康体运动”旅游体系产品,建设红色体育特色小镇,拓展培训与励志教育基地。发挥山林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以“体育+旅游”“运动+养生”“生态+养老”等运动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开发体育康养旅游产品,建设体育康养小镇(基地),打造华东区最大的集自然风光、户外运动于一体的运动康养胜地,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进体育旅游专业化、产品特色化、产业全域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法治化、改革深度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打响三明市体育康养旅游品牌。到2025年,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新增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精品目的地、精品赛事10个,新增一批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发展重点:加强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领健身旅游发展。各县(市、区)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向体旅融合倾斜,推动对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将三明市体育旅游与居民休闲活动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等体育旅游公共设施;鼓励和引导各县(市、区)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以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等为重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加快三明市体育旅游景区的游客集散中心、标示标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的档次。  

  培育赛事活动旅游市场,促进体育旅游融合。鼓励结合三明各县(市、区)传统节庆活动、法定节假日,举办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依托三明市丰富的温泉、森林、山地和水利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三明四季行”活动,围绕温泉养生、森林氧吧、休闲旅游、运动健身,推进三明各县(市、区)的旅游和体育深度融合;针对三明市银发旅游市场、女性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市场,新建、改造、升级一批体育康养旅游项目,打造一批三明体育康养生态特色小镇。引导三明市旅游企业推广体育赛事旅游,鼓励旅行社结合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  

  加强体育旅游宣传,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鼓励三明各县(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将体育旅游作为职工奖励和福利措施;积极组建三明各县(市、区)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总队,并在重点体育旅游景区(点)、交通枢纽等区域设置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亭);研究出台三明市体育旅游优惠政策,开发体育旅游消费券、景区优惠门票等体育赛事和景点组合消费品,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体育赛事旅游套餐。  

  五 、重点工程  

  (一)“体育+医养”产业融合工程 

  建设“体医养”融合体系。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福建首个“体医融合”试点医院创建工作,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具运动处方,通过数据对比评估运动处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打造富有三明特色的“体卫融合”样板工程。开设运动处方门诊,落实《三明市开展“一病多方”工作实施方案》,在各县(市、区)总医院(医联体)、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推广开展“一病多方”,推广不同人群运动处方,积极培育运动处方“防治未病”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增强人民群众健身休闲消费新意愿。市体育中心引进专业运动健康管理机构,为市民提供专业权威的运动损伤评估、治疗、运动康复指导。贯彻“大健康”理念,广泛推进医防协同融合,打造三明特色运动防治未病样板工程,重点在运动处方干预青少年近视、肥胖、成年人慢性病防治等方面形成“体卫融合”典型示范,建立三明市“体卫融合”培训中心,定期培训管理层、医务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引进高水平的教科研会议,为健康中国贡献“三明经验”。  

  引进和建设1-2个家国内健身医疗和健康养生的品牌企业,合作开发“清新三明、健康三明、养生三明”的全景绿色生态山地户外运动,提高体育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活力。引导清流富锗藏药浴医养大健康、永安市国德老年康养中心、盛世汉学·玉华洞天国际康养基地、泰宁县牧心谷森林康养综合体、尤溪古溪星河森林健身休闲康养基地、尤溪侠天下森林康养基地等建设一批重点“体卫融合”运动养生项目。  

  (二)“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工程 

  推进医改再出发,围绕当好全国深化医改“排头兵”,推动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设好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三明市体育和康养产业融合,延伸生态康养产业链,建设生态康养之城,将三明市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康养圣地。充分发挥三明市独特绿色生态等优势,结合三明传统群众体育项目,发展“银发经济”,打造老年人体育康养市场。依托“三明医改”和“全域森林康养”品牌,推动医疗资源集聚,发挥中医药产地资源优势,加强健身休闲、运动康复、气候医疗、特需医疗、健康管理、心理疗养和中医药康养等体育健康产业推进,致力于将绿色康养、体育运动等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三明市体育康养产品体系。  

  依托三明市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体育(运动)康养特色小镇,提升体育康养服务质量,突出三明“医改”“林改”优势,形成三明体育康养地域特色,打造系统的体育康养产业链。重点推进三元区格氏栲、清枫谷、马岩山庄、侠天下、古溪星河、翰霖泉、桃源睡眠小镇、龙栖山、耕读李家、境元、清流天芳悦潭等运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打响三明市体育康养品牌。加快休闲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棋牌、台球、攀岩、爬树、太极、瑜伽、登山、溯溪越野、攀岩、漂流、汽车露营等各类体育项目。研制生态康养附加产品,开发养生食疗,形成一批体育康养融合特色的康养旅游、健康养老、康复养生、康养地产、疗养基地、休闲赛事赛场等特色项目。  

  评选5-10个运动森林康养基地试点,从谋划森林运动功能布局、培育森林品牌赛事、推进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打造基地运动康养产品等方面精准发力,以试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三明市“体育+康养”消费模式创新。  

  (三)“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工程 

  挖掘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打响三明市体育旅游文化品牌。整合三明各县(市、区)体育旅游及文化资源,重点发展“红色、绿色”体育文化旅游,推进尤溪汽车运动体育文化主题公园、永安莲花山体育旅游运动景区、永安山地自行车公园,建设国内及国际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示范点。围绕国内国际体育品牌赛事,积极打造“风展红旗,如画三明”红色骑行体育文化旅游线路、泰宁大金湖马拉松体育旅游线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建宁闽江源生态花海跑体育旅游线路、将乐古镛运动休闲小镇、将乐“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越野跑体育旅游线路、中国小吃文化名城—沙县体育文化旅游自驾线路等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拓展特色体育旅游市场。  

  壮大体育旅游市场主体,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鼓励三明市发展专业体育旅游经营机构,支持本土成熟的旅游企业发展专业体育旅游分支机构,推动体育和旅游企业相互投资,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三明市发展体育旅游中介服务,加快培育和引进推广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体育文化中介公司,为三明市体育竞赛活动提供三明特色文化的策划、包装、推广与代理等服务。支持体育旅游相关企业开发体育文化附加产品,完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激发体育文旅创收增效活力。  

  (四)“体育+互联网”产业融合工程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三明市体育与信息化产业深度融合,升级三明市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各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体育活动、体育培训、体育表演、体育场馆、社区体育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为群众和体育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实现在线预订场馆、报名培训、掌握体育资讯等,打造集赛事参与、场馆预订、线上支付、消费推广、国民体质监测等服务的三明数字体育平台,提升智能化体育服务水平,探索体育产业统计数字化。  

  创新“体育+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运动+大健康服务,引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企业,培养消费者线上体育消费习惯。推动各县(市、区)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并建设体育消费统计平台。支持以篮球、足球、赛车、棋牌、台球、旱地冰雪等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鼓励推出科学健身方法,制作健身科普知识、健身短视频,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播放。  

  (五)“体育+金融”产业融合工程 

  进一步健全三明市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体育产业投融资平台。放宽竞技体育产业准入限制,健全体育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充分发挥三元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各县(市、区)体育金融合作的工作,加强体育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银企合作事宜,协调解决体育金融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支持开发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康养等体育服务业信贷产品。探索发行三明健身休闲联名银行卡、信用卡,并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各县(市、区)社会资本投资能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有明显社会和经济效益“体育+医养”“体育+康养”“体育+旅游”项目的银行贷款,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体育产业贴息补助。  

  鼓励保险业金融机构健全体育保险品种和门类,为体育企业及机构、场地方、平台方等提供履约险、公众责任险、场地责任险等保险服务。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推动青少年体育、老年健身、健身休闲项目和重大赛事等活动的运动人身意外保险及相关责任保险险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政策实施 

  继续实施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工作“一把手”挂帅工程,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实现全市各部门高效协同。三明市体育、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落实体育产业相关目标和任务,完善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成立规划推进领导小组,深化“放管服”改革理念。各级政府及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明确落实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将体育产业议题纳入重点议事日程。加强体育、医疗、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各部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争取各产业政策惠及体育,合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功能区规划时,充分考虑相关体育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在区域开发中,充分考虑居民体育需求,合理布局体育设施。加强三明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强化规划支撑作用,形成引导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二)构建工作绩效评估机制 

  各县(市、区)政府将体育产业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围绕体育产业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开展督查,确保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市体育局党组加强纪律规矩约束,强化责任追究,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正风肃纪,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规划的动态跟踪和调整机制,对三明市体育产业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四五”体育产业规划能顺利推进。  

  (三)深化体育产业机制创新 

  优化体育消费政策。将《三明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方案》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医疗康复产业、养老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工作等紧密结合;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将体育消费推进作为重点工作,研究并出台文件,加强组织保障和政策倾斜;创新性研制出台促进体育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出台体育康养、体育医疗等惠民便民专项政策,在康养旅游产品等体育产业相关产品价格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完善体育产业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支持体系。发挥省、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强使用效益评估,加大对体育消费、智慧体育、体育培训、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制造、体育旅游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体育+医养、体育+康养、体育+文旅、体育+互联网、体育+金融工程的扶持力度。注重加强涉及体育产业的活动场所、馆、室、厂、库的消防及人身安全条件评估、审批,加强日常消防安全自查、监管及隐患整改;加强涉及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申报、审批,严格遵守活动的消防安全要求,贯彻安全体育的理念,切实落实疏散逃生预案制定与演练。  

  (四)健全产业资金保障机制 

  完善体育产业多元化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和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拓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开拓股权融资、政策性贷款、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设立优质体育企业名单、优质体育社会组织名单、体育产业重点项目库等。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银行建立协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体育产业保险产品。  

  (五)创新体育产业用地模式 

  强化体育产业用地保障。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据三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对计划内指标分配予以倾斜,优先考虑体育项目及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鼓励各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将符合条件的闲置建筑物、旧厂房、城市“金角银边”“屋顶、楼顶”等存量用地开发体育产业相关项目、改造建成体育场所和场馆;充分利用三明市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绿道等资源,建设便民健身运动设施;鼓励整合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康养基地以及河(湖)堤等资源,开发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潜力,激励学校体育场地在合理时间内向社会开放,创新和增加体育产业用地。  

  (六)实施体育产业人才保障 

  根据三明市体育人才的具体需求,突出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导向,重点培育和引进运动训练、体育创意、体育策划、体育赛事、运动康复、体育经纪人、体育管理等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国内外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鼓励职业俱乐部引进国内外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打造本土化、区域化、高端化的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在各类院校设立相应专业,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制定退役运动员安置办法,鼓励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体育产业领域实习、就业、创业;支持三明学院、三明医科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体育产业相关本土人才,并联合开展体卫融合、运动处方等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加强现有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场馆、体育协会、体育服务公司等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