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来源:三明市体育局 时间:2020-02-14 09:01

  实现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对实现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深化改革,实现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对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阐释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在领导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治理体系总体框架,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经验弥足珍贵,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巩固。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最大的优势。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体育事业,让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享受体育发展福祉,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毅力久久为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方针,保持了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在体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总纲”,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历史上,举国体制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竞技体育领域集中有限资源有效配置,并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场地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982个增加到现在的310万个,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0%以上;截至2018年底,我国运动员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奥运冠军237个,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1世纪以来,英国、日本等国家也逐步加强了竞技体育领域的“国家在场”,可以说,发挥国家力量推动体育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是国际共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工作者在奋力推动体育发展中展现出了“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高尚品格,发扬了中华体育精神。这是在体育技战术之上的思想力量,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模式的好坏,要看是否满足这个国家的实际需要,是否能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符合体育一般发展规律。历史上,中国体育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推动了体育事业发展,举国体制在推动竞技体育摘金夺银方面具有鲜明的制度优势,以竞技比赛带动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符合体育发展规律。

  二、实现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着力点

  没有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没有体育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体育战线开启体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鼓干劲、指方向的重要会议。全会将 “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定位为民生保障,明确了下一阶段体育改革发展的方位。实现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人民群众体育观念现代化。中国儒家文化有重文轻武的传统,重道德体验轻体格锻炼的倾向对人民群众的体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群众开展体育锻炼以“修身养性”为主要目标,没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强烈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来,人民生活在温饱线左右,物质的贫乏遏制了对体育的需求。当前,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健身健康有了新要求。但是体育健康观念发展速度还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非常明显。对此,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促进人民体育观念的更新,让更多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体育运动,体验体育乐趣,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构建多元主体办体育的发展新模式。实际上,我国原有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行政指令为单一机制的体育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直处于改革之中。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事业单位和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将日益成长的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纳入到体育治理当中来,实现在党的领导下,一元主导,多元合作协同,共同管理体育事务。通过1994年和1997年两次机构改革,在运动项目管理上实现了政事分开,逐渐形成了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既负责运动项目的竞技比赛,也负责运动项目普及推广。但在运行中,协会实体化还不够,社会和市场的力量还不足。对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中的体育需要,就要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更加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作用,培训体育社会组织,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在全民健身中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

  三是推进体育领域法治化建设。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是体育领域法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体育领域进入依法治体新阶段。随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等一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中国体育领域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领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尚不完备,法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在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的协调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磨合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成长的烦恼,甚至阵痛,如部分运动项目竞技成绩滑坡、行业不正之风抬头,必须未雨绸缪,制定措施,防患未然。

  三、提升体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贡献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赴美好生活之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体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

  首先,体育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众“健身难”的呼声,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供给更丰富、更科学、更便捷的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是人民的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0.94%,世界体育强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约为4%,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前途广阔。

  其次,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是体育人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出的独特贡献,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曾激励了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国女排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以11战全胜的成绩夺得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义重大。

  最后,体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体育是不同民族、肤色人民的通用语言,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养成健康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基层社会体育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组织群众、促进协同、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作者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党委办公室专职纪检监察员)

    来源:中国体育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